长沙老兵蔡建勋为湖南机电职院六千余名新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是新时代青年最炽热的信仰!”10月15日至19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田径场气氛热烈,6100余名身着统一军训服的新生挺直脊背,在主持人激昂的话语中,共同开启《弘扬抗战精神,走好机电新生成长路》专题宣讲与爱国主义教育摄影展,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就此展开。

此次活动的主讲人蔡建勋,不仅是国防科技大学原工程兵学院大校,更有着“红色基因传播者”“大写长征的人”等诸多称号。作为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会员、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他深耕红色文化传播数十年:曾多次重走红军长征路,在雪山深处搜寻红军遗留的文物,在沼泽边缘记录革命先烈的足迹,累计踏访2000多个红色遗址,行程超10万公里;笔下撰写的纪念文章、革命故事达200多万字,出版的《红色征途寻秘》《长征魂》等专著,成为许多人了解红色历史的“教科书”。2019年,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又获评“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这份沉甸甸的履历,让新生们对接下来的宣讲充满期待。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写就的民族记忆!”宣讲伊始,蔡建勋便以时间为轴,将十四年抗战的宏大背景缓缓铺展。他结合珍贵的历史资料,细致梳理从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到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再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节点,让新生们深刻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才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

在讲述英雄事迹时,蔡建勋特意将红色精神与机电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让抽象的精神有了具象的“专业注解”。提到“狼牙山五壮士”,他着重强调战士们面对绝境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较真劲:“机电行业讲究‘毫米级精度’,你们操作机床时多差0.1毫米,成品可能就会成为废品,这种‘较真’,就是机电人要坚守的‘精度信仰’。”讲到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仍坚持战斗的事迹时,他声音哽咽:“这种在困境中不放弃、在压力下不退缩的‘韧劲’,正是你们未来攻克技术难题、应对岗位挑战的‘攻坚底气’。”此外,他还以“三线建设”时期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封锁的故事,鼓励新生培养“破局思维”;以退役军人坚守岗位的案例,阐释机电人“责任劲”的职业底色,每一个故事都紧扣专业,让新生们听得入神,不时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眼神里满是坚定与向往。

为了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听”延伸到“看”,学校在宣讲场地旁精心布置了摄影展区,100多张由蔡建勋亲手拍摄、制作的照片,构成了一部“可触摸的红色历史”。首张展板上,南湖红船的照片静静陈列,船舷上的木纹清晰可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百年前开天辟地的初心;中间展区,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冲锋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的火热场景交相辉映,特别是一张记录第一台国产机床下线的照片,让机电专业的新生们驻足良久——机床旁工程师们激动的神情,与新生们眼中的向往形成奇妙共鸣;尾端展区,“天问”探火、“嫦娥”揽月的航天影像,更是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科技强国”的力量。不少新生一边观展一边交流,有的还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原来我们所学的专业,一直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以前觉得抗战精神离自己很远,听完宣讲、看完展览才明白,它就在我们的实训台旁、课本里。以后实训时遇到难题,我就想想抗战英雄们在困境中的坚持,多练一次操作,多问一个为什么,争取早日成为能扛事的‘机电人’。”汽智2501班的贺祎程如是说。两位不知姓名的新生也感动地对蔡建勋表示:“技术是立身之本,精神是成事之魂。”“这会成为我大学三年的座右铭。”

宣讲尾声,主持人的总结引发全场共鸣:“刚才蔡大校带我们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也为大家指明了‘有精神、有技术’的成长方向。希望各位同学把今天的感动,转化为明天的行动——在课堂上认真钻研理论,在实训中打磨专业技能,让抗战精神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话音落下,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全体新生起身向蔡建勋致敬。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宣讲+展览”的形式,让红色教育更有温度、更接地气。蔡建勋也表示:“看到年轻人愿意听红色故事、想传承红色精神,我特别欣慰。希望这些故事能成为他们成长的‘加油站’,让他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此次爱国主义教育摄影展期间,除新生现场观看外,还有不少师生前往观展,在红色影像与革命故事中,继续汲取奋进力量。
向卫国 龚志豪 学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