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人诗词中汲取精神支撑与前进动力
毛泽东诗词容涵深厚、影响深远,是“诗史合一、诗哲合一”的革命文学形态,是历久弥新、宏大高远的精神食粮,是任何时候品读都能有所获、有所得的文化精品,也是影响、决定数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品质的文化基因。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党组书记刘鸣泰来到我院进行品读毛泽东诗词和学习中共党史的交流分享,我院支部书记周海燕等相关工作人员参与讨论。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党组书记刘鸣泰谈到,作为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充满民族大义、饱含革命激情的伟大诗人。纵览毛泽东的诗词,上承古典诗词家国情怀、恢弘气质,下启现代文学现实关怀、百姓视角,意境极其高远,内涵极为丰富。其诗词因为“有我”,显得自然真切;因为“无我”,彰显伟岸崇高。毛泽东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浪漫的理想主义精神、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无我的人民至上精神。
浪漫的理想主义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反映了毛泽东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早在1925年秋,32岁的毛润之就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世之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无论环境多么艰险复杂,他对中国未来都始终充满憧憬、充满信心。
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乱云飞渡仍从容”“人间正道是沧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无论是红军长征途中,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艰难岁月中总是勇往无前、迎难而上。早在长沙求学时,他就写下了《四言诗·奋斗》,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他斗志昂扬、决不退缩。“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即使万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在他的诗词中也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辽阔场景。
无我的人民至上精神。“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写出了众多气壮山河的诗句,体现了“小我”与“大我”合一的全新境界。“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在漫长革命生涯中,毛泽东不断磨砺小我,融入大我,达到了无私无我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其诗词感人肺腑、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
在百年华诞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从毛泽东诗词中感受到了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昂扬的革命激情、不懈的奋斗姿态和一贯的亲民思想。政协是中国之治重要制度设计和独特治理平台。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向毛泽东学习,以无私无我的精神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把党政关切和民生诉求统一起来,为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多建有用之言、多献务实之策。